早期癌症的症状和前兆(神经性皮炎症状图片)

2023-11-04 22:13:59
肿瘤网 > 肿瘤治疗方法 > 早期癌症的症状和前兆(神经性皮炎症状图片)

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早期癌症的症状和前兆,以及神经性皮炎症状图片的知识点,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,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。

文章详情介绍:

重点提醒:4种常见病,其实是癌前病变!及时干预,远离癌症

向前跨一步就是癌症!

有一种病和癌症仅仅只有一步之遥,它就是癌前病变。说它是小病也罢,很多人往往就是长期的忍,“忍”出了癌症。

2月27日,国家癌症中心发布了最新癌症报告,2016年我国一共有406.4万癌症新发病例,241.35万癌症死亡病例,也就是说每天大约有1万人患癌。如果能控制好癌前病变,恐怕可以避免很多悲剧。

一、癌的形成需要10年到30年,很多人却一忍再忍

癌症可分为癌前病变、原位癌及浸润癌三个阶段。

人体内,一个正常细胞从增生到异变,再到完全癌变,实际的过程极其漫长。具体来说,当你发现这个细胞出现异常增生时,并判断有癌变可能,如果再继续发展,就有可能发展为癌,这个过程就叫做癌前病变。

中国工程院院士程书钧在《肿瘤防治的思考》学术报告时,介绍正常细胞发展到具有侵袭性的肿瘤需要10到30年,这一期间都叫做癌前病变。在这些癌前病变当中也不是所有病变都会发展成癌,大约三分之一可以成为长期存在不发展为癌症,三分之一会发展成为对病人有危害的癌症,还有三分之一会恢复到正常。

这也就是意味着,其实从癌前病变到癌症,是可以阻断的,但是还是有很多人拖着不管“忍”出癌症。

二、查出这些小病,要及时干预

癌前病变具有双向性,而日常生活中,这些常见的癌前病变可控可逆,但也要求患者及时干预。

1、慢性萎缩性胃炎

慢性胃炎和胃溃疡都有可能进展为胃癌,但癌变概率较低约1%。建议浅表性胃炎患者每3年查一次胃镜;慢性萎缩性胃炎者,每1~2年查一次胃镜。

2、腺瘤性息肉病

较为常见,可单发,多与遗传性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有关,癌变概率100%。建议50岁以上者,每5年进行一次肠镜检查, 每年进行1次肛门指检。发现息肉,及时切除。

3、肝硬化

一般由慢性乙型肝炎所导致,有可能进一步发展为肝细胞性肝癌。乙肝伴肝硬化者应每半年体检一次,主要查肝脏B超和甲胎蛋白,控制病毒载量。

4、黏膜白斑

常见部位在口腔或外阴处。由于鳞状上皮过度增生和角化,可表现为白色斑块,若不及时干预,发展为鱗状细胞癌的概率较大。发现异常的黏膜白斑,及时到医院检查。

三、出现这几种症状,癌症可能已经来到

癌症的早期都会出现一些症状,但这些症状往往由于不典型,容易被大家忽视。因此,防癌控癌还是需要保持警惕,尤其是发现身体出现以下几种症状:

1、消瘦、乏力

这是最容易被人忽视的特异性症状之一,大家往往会因为工作压力、饮食方面等出现体重下降、疲劳乏力等表现,但这也是癌症共有的症状。如果一个月内没有增加运动量、减少饮食,体重却出现莫名其妙的下降10%,就应该予以重视。

2、发烧、贫血

这类症状往往与流感、肺炎等疾病相似,同样会被人误判。一旦出现不明原因的发热就要注意,如淋巴瘤、白血病等,血液系统肿瘤,就常会有发热,一般为持续性低热

3、没胃口

当天气炎热、或有一顿吃得过饱,可能会影响到人们的食欲。但有一些癌症,如消化道癌,包括胃癌、胰腺癌、肝癌等,也可能由于肿瘤影响,消化不良,引起食欲下降。

4、部位出现肿块

不管身体哪个部位,尤其是乳腺、颈部、腋窝等体表出现肿块或淋巴结肿大,切不可掉以轻心,尤其是女性发现乳房肿物,更要分外当心,有可能是乳腺癌的信号。

5、咳嗽

咳嗽是肺癌的早期症状之一,特点是阵发性刺激性呛咳,总感觉喉咙有痰,咳不净感。一般伴少量白色泡沫痰,继发感染则可能出现脓痰。一般抗炎2周无改善,应警惕肺癌的可能性。

癌症是一种慢性疾病,癌细胞的发展和生长也不是短时间可以完成的。癌症的防控不是发现才来预防,而是在癌前病变时就加以控制。因此,当出现上述现象中的任意一项症状,都请不要忽视,建议及时进行癌症的早期筛查,排除健康隐患。

参考资料:

[1]《Cancer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in China,2016》.Journal of the National Cancer Center.2022.02.27

[2]《癌前病变可控可逆8种情况早做干预》.抗癌防癌[j].2019-06-11

[3] 《癌前病变?!我要得癌症了吗?》.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.2019-05-28

[4]《您知道癌症的早期症状吗?》.健康指南:医疗保健服务[J].2015.11

未经作者允许授权,禁止转载

癌症到来之前,身体会给出暗示,5个“癌症敲门声”,别太晚发现

在生活中,如果说人们最不想遇见什么疾病,癌症绝对是排名最高的一种。

不少癌症的发生是一个缓慢的过程,一般在接触一定量的致癌或促癌物质10年或更长时间后,才会引起细胞突变进而发生癌变。大约77%的癌症病人在确诊时在55岁以上。

在这一漫长过程中,人们有充分的时间进行预防、干预和早期发现。一句话,恐癌之心不可有,防癌之心不可无,我们要积极地更新观念、学习知识、改变行为,远离癌症。

一、院士提醒:人体12个器官,最容易患癌

根据1969年美国研究学者希普纳的研究,人类正常细胞的DNA上就有“癌基因”。现已证实,癌基因对胚胎发育、细胞增殖、细胞再生、神经发育和维持细胞生命活动等,都起着不可缺少的作用。人体每个细胞内大约含有1000个“原癌基因”,也就是说人人都可以长癌。然而,人体细胞内还有“抑癌基因”,只有当癌细胞被激活,人才会生癌。

中国工程院院士郝希山表示:“癌细胞是人体内非常活跃的捣蛋分子,几乎可以说是无孔不入。除了指甲和头发,它可以在人体的任何部位生根发芽、四处蔓延。而且研究发现,人体中有些部位的确格外受其‘青睐’,但男女会有明显不同。”

其中,位居男性发病率前十位的分别是:肺、胃、肝、食管、大肠癌、膀胱、胰腺、脑、淋巴、肾;位居女性发病率前十位的分别是:肺、乳腺、大肠、胃、肝、食管、卵巢、宫颈、胰腺、脑。

以上12个器官更容易被癌症“侵袭”,若在人体图表中标出来,那就是一张典型的“人体癌症地图”。

此外,郝希山教授还介绍,我国癌症病人具有一定的地区特色。例如,辽宁和山东人喜欢喝酒、饮食偏咸,而江苏、福建地区的人爱吃腌制食品,所以这些地方胃癌发病率就相对高一些。结直肠癌高发地区多为浙江、上海、江苏等,高发人群多为高脂饮食久坐少动的城市人。甲状腺癌和乳腺癌更是偏爱压力较大的都市白领女性。

二、身体的求救信号,别视而不见

既然有容易发生癌症的器官,那么在癌症发生发展的过程中,器官势必会给出信号,提示我们身体有变。若能及早发现这些信号,或许能够将癌症扼杀在萌芽状态。

1. 鼻子

不明原因鼻出血,排除外伤、外力、天气干燥或高血压所造成的一过性鼻出血,或是经常出现鼻塞、鼻涕带血以及单侧头痛与复视,可能与鼻咽癌、血液病等肿瘤有关。出现这些症状后建议做个鼻咽镜检查,以确定症状是否是鼻咽癌所致。

2. 口腔

假如口腔溃疡按普通治疗一个月左右后还不见好转,且溃疡程度加重,这可能是口腔癌的早期信号。若口腔黏膜反复点状出血,或有口腔溃疡及进行性贫血和发烧,要考虑是否有白血病。对此,定期口腔检查不仅能早诊早治口腔常见病,也有望早发现口腔癌和癌前病变。

3. 大便

大便带血,如果同时伴有排便习惯改变(如腹泻与便秘交替等),里急后重(腹痛窘迫,时时欲便,肛门重坠,便出不爽),并伴有黏液血便,或大便形状变扁变细,可能是结直肠癌的早期表现,不能简单的自我诊断为痔疮。出现此类异常需尽快到医院做肠镜检查或者遵医嘱进行肛门指检。

4. 尿液

尿血,特别是出现无痛性血尿间歇发作,伴有腰部不适,可能是膀胱癌、肾癌的信号。老年人排尿困难,尿流变细,尿意频数,夜尿增多,要考虑是否是前列腺癌。当出现无痛性血尿要先做个尿常规和泌尿系统B超,必要时再做CT和膀胱镜进一步确诊。

5.阴道

长期外阴部瘙痒、糜烂,以后发展到溃疡,或者结节状菜花样肿物者,要考虑是否是阴道癌。

性交后阴道出血,绝经1~2年以后又出现的阴道流血,白带增多有污血,或阴道流出米汤样分泌物,要考虑是否是宫颈癌或宫体癌。

建议女性在有性生活两年后,最好每年进行一次妇科检查,定期接受宫颈细胞学/HPV检查直至60岁。如有异常阴道出血、白带异常,及时就医。

三、有效防癌,需注重针对性

英国癌症研究组织认为,42%的致癌因素是个体可以控制的,包括吸烟(引起86%的肺癌、65%的食管癌、37%的膀胱癌、29%的胰腺癌)、不良饮食(引起51%的胃癌、56%的头颈癌)、阳光过度暴晒(导致86%的恶性黑色素瘤)、乳头瘤病毒感染(几乎100%的宫颈癌)。

《中国2015年癌症统计》指出,引发癌症的外源性风险,90%可以人为控制,包括吸烟、环境污染、导致肥胖的饮食等。因此,癌症的正确应对策略不是“生死有命,富贵在天”,而是“尽人事,听天命”,所谓的“天命不济”,不应被当做“不尽人事”的理由。

去年,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研究团队在《柳叶刀》上发表论文,针对我国人群,分析了我国各个癌症,是由5大类23个主要致癌风险导致的。

分别包括行为因素,如吸烟、喝酒、不运动等;饮食因素,如水果、蔬菜摄入不足,红肉、加工肉摄入过多;代谢因素,如超重、糖尿病等;环境因素,如PM2.5和紫外线等;感染因素,如幽门螺杆菌、乙肝、丙肝病毒、EB病毒等。

需要强调的是,一般的健康检查并不包括有针对性的防癌体检项目,要想早期发现癌症,需要癌症高危人群定期体检,做有针对性的防癌体检项目。每一种癌症的检查项目都不相同,比如检查乳腺癌需要做钼靶检查,检查胃癌需要做胃镜检查,肺癌最好是做低剂量的螺旋CT检查等。

参考资料:

[1]《正确认识癌症 拒绝谈癌色变》.中国家庭报.2021-04-15

[2]《“十三五”收官之年看癌症防治》.健康报.2020-12-30

[3]《对癌症体检乱象必须加以整治》.河北日报.2019-07-02

未经作者允许授权,禁止转载

作者:piikee | 分类:肿瘤治疗方法 | 浏览:82 | 评论:0